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涟水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2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1分钟

2020年涟水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4日在涟水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涟水县人民政府县长 时 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涟水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高质量跨越发展主题主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打下了良好基础。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1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2.3亿元、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4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5亿元、增长6.7%,税收占比8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342元、17450元,分别增长8.6%、9.5%。

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工业经济提质增效。预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收入205亿元、增长11%,全部工业入库税金16.7亿元、增长25%。深入实施企业成长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应税开票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6家、工业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家,新培育省星级上云企业9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6家、市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企业6家,今世缘酒业入选省"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我县荣获"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称号。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95万亩,新认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6万亩,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新发展家庭农场128家,红窑芦笋产业园创成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南集现代农业园区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南集镇被纳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名录,涟水荣获首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三产服务业提速发展。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古淮河生态观光走廊专项规划,中国喜庆用酒产业网成功上线运行,与苏宁易购联合打造"中华特色馆·涟水馆",大东瓦滩创成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新城控股等一批国内前30强优质房企相继落户涟水,预计全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14.5亿元、增长29.5%,电子商务交易额45亿元、增长11.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1%、占GDP比重49.2%。

三大攻坚战实现新突破。重大风险防范稳妥有效。健全完善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制度,认真落实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方案,规范平台公司融资行为,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政府债务规模、债务率实现"双下降"。大力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治理,积极稳妥做好农民资金互助社清退工作,持续加大持牌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企业监管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全面整改落实中央环保专项督察"回头看"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与交办问题,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持续深化"263"专项行动,积极实施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严控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89家,全县单位GDP能耗下降3%。大力推行河长制、断面长制,扎实开展河道"两违""三乱"专项整治,南六塘河和黄河故道后续治理工程建成投用,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样本河道"226"工程,袁闸、肖大桥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均值达标。扎实推进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坚持阳光扶贫、精准扶贫,放大"阳光扶贫超市"效应,健全完善"1+N"产业扶贫机制,不断深化"飞地同创"模式,剩余1.71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8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省级重点帮扶县达"摘帽"标准,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圆满承办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脱贫致富奖。制定出台"增收十条"等政策意见,综合采取"五个达标一批"以及园区引领、项目带动等措施,全县所有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其中93个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以上。

内生动力得到新增强。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扎实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年活动,组织举办深圳、上海、苏州、北京等产业招商推介会,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60亿元的亚琦国际物流商贸城项目花落涟水。充分发挥"1+4"县级项目长帮办服务作用,严格落实"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新开工市盘项目68个,新竣工市盘项目55个,总投资100亿元的今世缘南厂区扩建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坚持以"质态提升年"为引领,县经济开发区立创科技园、中信华电子产业园等"园中园"加快发展,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工程加速实施,"一区两园"实现一体化运行,园区项目承载力持续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关停退出化工企业6家,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在9个月以内,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5.09亿元,7大类27项补短板任务顺利完成。"放管服"改革进展顺利,常态化运行"35745"审批服务新流程,不断加快县、镇街、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在全省首创"红色代办"全流程闭环服务新模式。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稳步实施,高沟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红窑重点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在全省率先试点医保"共保联办"模式,成功入选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被评为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土地执法先进县。农村各项改革统筹推进,在全市率先建立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组织体系,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交易额9.11亿元、跻身全省前10强,获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嘉奖。圆满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新设外资项目12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全年完成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39亿美元,其中开工项目到账外资1.06亿美元、位居全市第一。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落实投资贸易便利化各项措施,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2.1%。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4个,新签约台资项目3个,稳盈农业、比米农牧科技等项目开工建设。与日本奈良县五条市签订友好城市意向协议。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继续实施"高企培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四大工程,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6%。注重培育科技型企业,新增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培育入库省、市高新技术企业27家、18家,52家企业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建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5%。全面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增校企联盟5家,新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3个,淮安航空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突出抓好人才集聚,入选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9人、省"三区"人才9人和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淮上英才计划"创业团队1个、领军人才2人、"苏北计划"6人。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聚焦主城区品质提升,完成棚户区改造1164套,改造银杏花园等老旧小区6个,启动实施房屋搬迁2291户、33.28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1476套、14.5万平方米,完成渠南路中修、涟河风光带提升等项目。加快滨河新城建设,清涟大道涟水路以西段建成通车,县公共卫生中心竣工验收,应急备用水源地、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实施重点交通项目18个,连淮铁路建成通车,涟水高铁站同步投入使用,高铁综合客运枢纽主体完工,淮安港涟水新港二期等工程进展顺利。镇村发展更加协调。编制完成《涟水县镇村优化布局规划(2019版)》,启动实施成集条河二期、梁岔费庄二期等新型农村社区项目15个,先行先试高沟扁担、陈师高庄等规划保留村庄改造提升项目4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98户,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3760户。统筹抓好重点中心镇、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等建设,保滩、红窑创成国家卫生镇,陈师、大东、石湖创成省级卫生镇,高沟扁担、黄营朱桥被纳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红窑夏楼通过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验收。稳妥推进"大棚房""违建别墅"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稳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三级管网铺设、入户工程全部完成,通水入户率达100%。集镇面貌提档升级有序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97公里,改造农桥10座,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100%,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通过省级调研评估。城乡环境更加宜居。聚焦"五小行业"、农贸市场、城郊结合部等重点部位,强化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公共空间等管理,改造农贸市场8个,新建便民疏导点6个,新增机动车停车位1万余个,整治小旅馆等"五小行业"1700余家,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稳步实施,国家卫生县城创建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实施"三清一治一改",完成农村户厕改造7600座,建成农村公厕115座,新建农村污水管网35.6公里,疏浚农村河道275公里,培育示范镇2个、示范村15个、美丽庭院示范户1.8万个,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新增成片造林1.1万亩,更新完善农田林网3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达23.83%。

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社会保障支撑有力。10大类2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25万余人,实现再就业5500余人,扶持城乡自主创业29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9%。认真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48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并轨提高至每人每月610元。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新建街道日间照料中心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个。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1.8亿元,启动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等13个项目,其中涟水县外国语高级中学、高沟中学老校区改造等7个项目建成投用;高考本科提优率、保优率全市领先,创成市级智慧校园13所,成功举办省第24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苏北)和省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完成12家基层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工程,新建6个镇街防保所、34个标准化儿童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经验在全市交流推广,县医院荣获全省卫健系统先进集体。精心组织中国涟水·第四届阿累读书节、第二届农民丰收节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系列活动,全县镇街(园区)综合性文化站全部建成,现代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村里来了花喜鹊》获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曲艺之乡"创建通过省级验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深化平安涟水、法治涟水建设,着力打造"升级版技防城",群众安全感提升至98%;成功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3个、恶势力犯罪集团9个和恶势力犯罪团伙13个,扫黑除恶综合绩效全市领先;创新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三网共治"新模式,完成1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达100%,红窑夏楼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候选名单;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化解"三百"等活动,实现重要节点"五个不发生"目标,得到市信访工作联席会议肯定。持续开展食品安全"逢十行动",完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跟踪评价,食品安全工作连续4年位居全市前列。全面落实双拥优抚政策,大力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涌现出吴亚明等一批"最美退役军人"。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一年来,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深刻汲取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和梁岔欣宜佳"10·3"较大火灾事故教训,严格落实"三个必须""五级五覆盖"和"五落实、五到位"等规定,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全县高质量跨越发展综合目标考核重点内容,认真履行属地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织密筑牢安全生产"责任网""防火墙"。按照"全覆盖、零容忍"的要求,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全力抓好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和危化品、冶金工贸等重点行业安全措施落实情况严查细查、即知即改,做到责任到底、排查见底、整改彻底。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来抓,在科技支撑、教育培训、社会共治、应急救援等方面持续发力,有效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为推动涟水高质量跨越发展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政府建设有了新提升。法治建设扎实推进。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范权力运行,落实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全面加强。定期向县人大报告和向县政协通报工作,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9件、政协委员提案131件,办结率100%。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新闻发言发布等制度,及时准确公开政府文件、权力清单等信息,更好地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效能建设不断优化。严格执行"绿色销号、黄色预警、红色跟踪"三色清单工作制度,加强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的督查督办,下发各类督查通报、专报等33期,有力推动政府各项工作高效落实。深入推进政府系统"中梗阻"专项整治,着力解决担当不够、落实不力等突出问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依托阳光涟水·"12345"民生服务中心等平台,及时受理、回应和解决群众各类诉求。廉政建设全面加强。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四风"及隐形变异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深化廉政建设和风险防控,认真抓好省委巡视、专项督查及市委专项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进一步压降"三公"经费,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审计监督,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强化务实工作导向,树立清正廉洁政府形象。与此同时,地方志、供电、盐务、粮食、供销、气象、档案、融媒体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省、市委驻涟帮扶工作队倾力相助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涟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同志、各群众团体,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涟水建设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重大产业项目偏少,园区支撑力偏弱,发展动力和活力还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任务仍然繁重;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领域还有许多短板,与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还有差距;各类风险矛盾隐患仍然较多,特别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压力还很大;政府自身建设仍待加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新的一年新的机遇,"一区两带一枢纽"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连淮铁路建成通车,涟水高铁站投入使用,标志着涟水迈入梦寐以求的高铁时代,进一步拉近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新的一年新的挑战,世界经济走势错综复杂、变数增加,贸易摩擦影响持续显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运行困难增多,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重大风险挑战加剧。新的一年新的使命,担负着提高发展质量与保持规模速度的双重任务,承载着发展经济与安全环保的双重压力,肩负着抢抓机遇与应对挑战的双重责任。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使命,我们唯有乘势而为、主动作为、担当有为,才能构筑发展新优势、开辟发展新境界、谱写发展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以及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奋力推动涟水高质量跨越发展,确保与全省全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左右和9.2%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今年我们将全力抓好八件要事:一是持续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不断掀起招引大项目、建设大项目、服务大项目的热潮。二是积极推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涟水特别合作区、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建设,不断增强园区平台承载能力。三是坚决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进一步补好"短板"、加固"底板",切实提升发展质效。四是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五是持续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六是加快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划转,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集成改革,推动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再造。七是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八是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更大力度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加快产业集聚,聚力平台打造,做优发展环境,实现实体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主攻重大项目。以深入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为引领,充分利用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等传统方式,积极探索产业基金招商、中介招商等新方式,精心组织参加各类经贸招商活动,做到每季都有招商推介、每月都有项目落地,确保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力争在超50亿元项目上取得更大成效。紧扣项目建设关键节点,把主要精力向项目集中、工作重心向项目集聚、资源要素向项目集结,推动亚琦国际物流商贸城、好彩头、全稳生技研发等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力促今世缘南厂区扩建、精焯电路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确保立创科技、驰硕新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深化"1+4"县级项目长、项目代办审批、周五项目信息研判、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等推进机制,统筹调度各类资源,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着力营造项目建设温暖"小气候"。

加速产业集聚。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规模化为方向,注重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横向连接和纵向延伸,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电子电气等主导产业,加快布局新材料、新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确保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围绕构建"4+3"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体系,加快20个超5000万元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打造以高铁商务区为核心的"高铁经济"、以吾悦广场等为支点的"商圈经济"、以五岛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为载体的"旅游经济"、以陈师百药园等为依托的"康养经济",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积极策应市"158"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隐形冠军",促进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应税开票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6户、工业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3户,形成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40个。

做强园区平台。以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目标,统筹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以及食品产业园发展,全力加快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涟水特别合作区、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智能装备、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全面提升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推动县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实现进位。加快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持续巩固提升安全环保水平。各镇(街道)要深化实施"315"培育计划,进一步推动工业集中区"腾笼换鸟"、企业提档升级、持续发展;按照特色化、差异化要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各有强项、各展优势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始终秉持101%服务精神,不断完善"红色代办""一次办成"等服务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纵深推进"35745"审改专项行动,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全面落实"互联网+监管"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重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严肃查处"中梗阻"问题,确保行政再提速、效能再提升。落实企业减负各项政策,激发和保护企业家创业热情,努力实现营商环境新改善。

(二)更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聚焦"三特""双高"农业,深入推进"一路一廊"战略,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20个以上,加快食用菌、中药材等扩面提标,新增绿色优质食味稻米基地3万亩,新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5万亩,新培育瓜蒌等中药材种植面积0.5万亩、工厂化食用菌种植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年产值超10亿元区域特色产业。深化农业园区创建,推动红窑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陈师百药园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全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家庭农场100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达20%。整合涉农资金向重点片区叠加,加快实施灌区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以上、设施园艺面积2万亩。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猪肉供应保障能力,真正做到保供稳价。

激发农业农村活力。深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确保年内全面完成涉农村(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顺应农村产权主体多样化需求,探索资产评估、产权经纪、抵押担保融资等服务,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品种,把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发包等全部纳入平台交易,促进农村资产要素活化流转。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用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以转包和转租方式为重点,引导农民以出租、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流转经营权。积极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重点从公共资源被违规侵占、公共利益受损等方面开展集中整治,构建形成产权明、边界清、效益高、配套全、环境优的公共空间格局。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保通过省级验收。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积极推进农房改善工作,按照"鼓励进城、引导进镇、尊重留村"的原则,坚持"统规代建、统规自建"相结合,统筹抓好红窑社区、唐集月塔等5个在建项目,新建成集条河三期、石湖方圩社区等20个项目,年内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6000户。完成高沟扁担、黄营朱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项目建设,新培育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项目4个,新打造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10个以上。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高铁沿线、集镇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三清一治一改"行动,统筹抓好农村道路改造、河道疏浚、"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新改建农村公路45公里、危桥19座,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3000座,新培育国家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镇2个。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立足后扶贫时代,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富民增收新路径新模式。充分依托国家扶贫信息系统和全市"阳光扶贫"监管平台,对已脱贫出列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开展"回头看",加强动态管理,及时跟踪预警,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放大"阳光扶贫超市"效应,深化"飞地同创"模式,综合采取"五个达标一批""增收十条"等措施,引导每个低收入村发展1-2个富民产业项目,确保年内所有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强化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健全完善防返贫长效机制以及探索构建缓解相对贫困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