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太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十三五总结暨十四五工作思路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5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分钟

太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十三五总结暨十四五工作思路

"十三五"期间,全县文化旅游体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为抓手,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强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文化创新举措,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旅游体育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为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建文明县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现将"十三五"期间工作和"十四五"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

(一)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成果显著。"六馆两中心"建设基本完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内部装饰装修工程正在有序进行,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在全县32个乡镇和314个村实施"双基"文化工程,新建26个镇级和24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77.7%,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印发了《太和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行管理方案》,目前各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备配送齐全,运营管理有序,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公共体育场地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已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县、乡镇、行政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2018年末,我县"五个一"(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皆已完成,构建了以县体育中心、健康路体育场、沙颖河湿地公园、镜湖公园、国泰广场、细阳广场六大群众体育健身中心为核心的城区"15分钟健身圈"。截至2019年6月,全县共有体育场地3018个,场地总面积达到25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5平方米。

(二)文化惠民工程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实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总馆按照国家二级馆标准进行建设,32个乡镇分馆正常开放,2016年以来县总馆和乡镇分馆图书借阅人次1212236人,借阅册次1279489册,电子图书借阅量达490493册;二是农家书屋运营良好,累计建成314个农家书屋。三是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016年以来,累计播放电影16031场次;四是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截止6月30日累计演出1339场,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一是大力开展各类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和汇演活动。举办了元旦文艺调演、少儿春晚、中老年春晚、年度春晚、慈善春晚、沙颍河湿地公园新春灯展、太和书画艺术节、端午节礼祭屈原暨传统礼仪文化展示活动、"乞巧节"大型展演、广场舞大赛、诗歌朗诵大赛、青年歌手大赛、青少年职工象棋比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同时,举办各类书画展152次,极大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生活,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先后举办和承接中国乒乓球俱乐部比赛、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安徽省青少年散打锦标赛、安徽省首届气排球锦标赛、阜阳市首届民族传统武术比赛、国际越野行走公开赛等国际、国家、省市级体育赛事30余次;年均举办10次以上县级群众性体育活动;31个乡镇皆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并每年开展一场不少于6个项目的综合运动会和2个单项体育比赛。初步构建了由政府主导、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三是实施"结对子、种文化"工程。广场舞、书画、国学、清音四个小分队全年常态化开展教学,进行结对帮扶,2016年以来书画小分队累计开展结对培训活动75次,广场舞小分队累计进行广场舞培训活动188次,国学小分队累计开展辅导活动110次,清音小分队累计开展辅导活动184次,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极大地充实了帮扶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整体文化素养。

(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力度。一是开展专题性文物保护。中共太和第一届县委旧址、新郪遗址2处文物点被太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徐氏宗祠暨杨虎城故居和文庙大成殿修缮完工;倪邱镇中学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成果显著,先后发现5座清代中期墓葬群,出土文物225余件(套)。殿顶子城址的调查勘探工作取得初步进展,整理的文物标本总数达605件(套),拟用时三年时间,运用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对该遗址进行连续性考古,以确定其是否为楚国故都钜阳城遗址。清真南寺修缮工程(一期)开始实施。新增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宫集镇殿顶子遗址、赵庙镇新郪遗址、旧县镇清真寺。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对全县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拓展了县级名录,使县级名录增至50项。太和剪纸、太和武当太极拳、坟台唢呐被批准为省级非遗项目。

(五)广电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根据安徽省阜阳市无线电监测站出具的《2018年太和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评估报告》,我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村村通。

(六)文艺作品创作繁荣发展。一是文化作品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了一大批多样化、高质量、影响大的文艺精品。2016年,清音曲目《让座》参加阜阳市小折子戏调演获优秀节目奖,代表安徽省曲艺类节目成功入围全国群星奖,并获全省第八届曲艺牡丹奖节目类一等奖。2017年,《让座》荣获中部六省曲艺调演一等奖。2018年,太和清音参加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获得入围新人奖和节目提名奖,并代表安徽省参加"美好生活四十年说说唱唱百姓乐"长三角地区曲艺展演及巡演活动。2016年,组织节目参加"阜阳少儿四项大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组织节目参加阜阳市成人四项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市级文艺作品征集中,荣获大戏二等奖、小品十佳、十优奖、创作奖;2017年,小戏《找羊》、小品《特殊扶贫》分别荣获阜阳市第三届小戏小品折子戏调演,荣获小戏类三等奖、小品类一等奖;坠子书唱词《环卫工人》获省曲协展演一等奖;2018年,组织参加阜阳市少儿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9件文艺精品获奖,曲艺沙河坠子《镇长找羊》获安徽省第二届群星奖,市级作品征集中,我县荣获大戏三等奖1部,小戏小品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5项。连续3年获得阜阳市文化创作"优秀组织奖。二是培养和扶持文艺创作骨干,举办全县文艺创作培训班。每年定期开办文艺创作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为学员授课,几年来共培训200多名学员。

(七)不断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举措。"十三五"以来,我局不断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创新公共文化场馆管理运营模式,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岗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扩大文化协管员队伍。二是深化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展有力,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渐完善,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太和县文化市场主体准入与退出管理规定》,逐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同时,通过举办业务培训、岗位练兵、节能比赛、联合办案、以案代训等活动,全体文化执法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的监管能力得到加强,2016年以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5800多人次,检查经营单位4100多家次。先后开展元旦、春节、全国"两会"、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少儿出版物市场、暑期"网吧"市场专项等时段的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销毁非法盗版图书4000多册和淫秽色情光盘380多个,立案查处了110家网吧、5家图书经营单位,下达了130家次歌舞娱乐场所《责令改正通知书》。三是首创阜阳市文化协作区管理机制,阜阳市文化馆馆长会议在我县召开,并在全市推广文化协作区管理机制,定期召开协作区例会、研讨会、交流会等。

(八)文旅体产业蓬勃发展。一是重点发展发艺产业。全县拥有发制品企业140余家,高标准建设8平方公里的发艺文化产业园,入园企业全部为外向型进出口企业。国内最大的发制品原材料供应商金瑞祥发制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已建设完成。二是大力发展书画产业。目前,全县共有全国书协、美协会员40多人,省书协、美协会员120多人,市、县书协、美协会员800多人。依托书画艺术之乡的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文化产业,进一步扶持、发展、规范书画艺术市场,不断使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城区固定的画院、画廊、装裱店近60家,年交易额上亿元,书画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三是发展太和美食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我县美食文化,申报了太和贡椿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太和板面、太和麻糊、太和樱桃、坟台丸子等为县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太和板面正在申报省市级"非遗"。举办了全县首届十大名菜和十大名小吃评选活动,全县共100多家酒店和小吃店报名参加,新闻报道点击率就突破30万次,极大地提高了我县特色美食的知名度。四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按照立足皖北、辐射周边省份,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定位,目前,沙颍河湿地公园(一期)、4A级景区环球嘉年华游乐园、3A级景区沙颍河汽车露营地现代农业示范园、椿樱小镇、谷河农家休闲中心、双浮有机良庄等已建成,全县每年共计接待游客量约80万人,每年景区旅游经济总收入约为20392450元。环球嘉年华游乐园二期项目水世界即将完工;太和文庙、太和清真(南、北)寺、徐氏宗祠、杨虎城旧居、神父楼等一批老城区古建修缮项目,均已修缮完工。2019年旅游产品发展迅速,我县旅游商品每年总产值5422万元。2019年举办了太和县第二届旅游科技商品展示会、"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产品供不应求,赵庙镇金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保健食品和双浮镇有机良庄的无公害蔬菜大受欢迎。我县蓝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旅游商品参加北京文博会,全面展示孔雀羽毛艺术制品(蓝翎文创商品)。五是大力发展彩色印刷、包装产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依托医药市场,药品包装、装潢印刷发展迅速。印刷企业在城关镇工业园区集群发展,现有印刷企业24家,其中比较大的宏达彩印厂、仁济彩印厂,年产值均超2000万元。全县印刷业产值达到2亿元。六是强化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势头良好,健身服务、体育用品、场馆服务等重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县体育彩票销量逐年迅速递增,从2016年的3000万元到2018年的1.16亿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销售额破亿的县。

(九)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借助"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品牌效应,大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增进省际、县际间文化交流。2016年先后举办"太和-青州书画联展"、"太和-萧县书画联展"、"太和-黄山书画联展"、翰墨有约-颍州十人书画作品巡展"、"太和·吴江"书画联展等书画交流活动。2017年先后举办了萧县太和书画联展、合肥雅墨轩书画院邀请展、太和·敦煌两地书画联展等20余场书画活动,加强了对外书画交流,扩大了太和书画影响力。2018年先后参加4次省、市两级比赛,宿州市"埇桥区第四届曲艺大赛"、省文物馆"安徽省第二届群星奖评选"、山西长治"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曲艺精品展演"。举办了"安徽太和-新疆伊犁两地书画联展"和'飞雪迎春'南京--太和美术作品联展"两次异地书画联展活动。

其中,2016年举办的太和第四届书画艺术节以"丹青墨韵、诗画太和"为主题,书画作品从六地书画联展、海峡两岸书画作品展,到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等极其丰富,包括台湾书画名家、台湾文学艺术节联合会、全球中华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副理事长刘蓉莺等台湾书画家以及来自全国的书画名家对此次节会给予高度赞扬。

(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实施诗书画艺术人才培养"万人计划",建立了人才数据库,对"万人计划"数据库内的各类人才,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论坛讲座、经验交流、作品推广等活动。先后对41个诗书画艺术人才培训点进行了授牌,多次邀请省市级专家来太和举办诗书画艺术人才培养"万人计划"书画讲座,组织举办了10余次成就汇报展,并对太和县诗书画艺术人才培训"万人计划"优秀培训基地进行表彰,对"千人领队"进行了命名。二是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对全县的乡镇文化站长、文化骨干、村级文化协管员分层次分批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目前,全县3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了53名专职文化协管员,文化志愿者、辅导员、文艺骨干1000多人。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待遇、培训和职称评审方面向基层文化工作者倾斜,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支持优秀文化人才承担或参与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岗位聘任等方式,多渠道引进优秀文化人才。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提升。县城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县已建成24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距离2020年实现95%的覆盖率尚有差距。文化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与群众需求矛盾仍然突出。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多元需求与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供给不相适应;农村文化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点多面广,镇村两级体育基础设施虽然已建好,但运营管理模式尚在探索,部分基层文化体育设施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二)文体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当前,全县存在着文体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青黄不接等问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和书画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专业管理人员严重缺编。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队伍,专业素质不高,普遍专职不专用,精力难到位。此外,村级文化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文化活动参与人少,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体育后备人才薄弱,梯队建设青黄不接,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升学率作为考核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加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担心"体育运动""体育训练"会拖累、影响学习成绩,对体育训练重视不够,压缩体育课程,弱化训练队,使我县体育后备人才出现选材难,挑才难,梯队建设断层现象。

(三)文旅体产业规模化程度低。

从类型上看,我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主要集中在三大传统项目:娱乐业、网络服务业和出版物零售等,对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新兴文化产业,如文化创意类的经营单位则几乎是空白。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大多仍处于"低、小、散"的状态,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等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经营理念陈旧;二是文化消费引领不够,市场拉动不强;三是文化产品单一,缺乏多元、多层次消费选择,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体育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不深,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旅游产业的开发缺乏资金支持,有些旅游资源无法开发利用,旅游项目落地较慢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造价低,缺乏创意和吸引力。乡村旅游发展缓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各乡镇星级农家乐、A级旅游村发展参差不齐,规模、交通、卫生等方面差别大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三、"十四五"工作思路

 文化工作: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城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太和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现科学化运营和管理。根据部颁标准,文化馆创建成国家一级馆,图书馆创建成国家一级馆,博物馆创建成国家三级馆。根据县级"两馆一场"建设标准,改造太和大戏院,新建太和大剧场。根据我县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广泛吸引民资,新建太和书画交流培训中心。

2.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所有村全部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将全县32个乡镇(开发区)综合文化站升级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县城北部建设服务于旧县镇、开发区、城关镇基层群众的文化中心。

(二)文化队伍建设

1.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等二级单位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业人员。强化村级文化协管员、文化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

2.设立文学艺术发展基金。用于文艺作品创作、文艺作品展示和文艺人才培养,在全县文化艺术界遴选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品德优秀、综合素质全面的青年文化艺术人才,采取挂职锻炼、外出培训、院校进修、交流任职等措施进行培养。县文化馆每年培训150名乡镇(社区)群众文化艺术骨干。

(二)文物保护

1.重点文物保护和维修建设:做好殿顶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开发利用工作。将"太和文庙"、"太和清真寺"申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老城区徐氏宗祠暨杨虎城故居、神父楼、天主教堂、地主老宅的重建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2.专业博物馆建设:筹建"皖北民俗博物馆"。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建设一批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家居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博物馆或展厅。

(三)非遗保护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挖掘、整理域内"非遗"项目,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数据库。将"太和清音"传习基地申报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将"太和清音"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文化产业发展

1.发艺、印发方面:以城关镇工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发艺)。建设省级发艺、印刷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文化旅游方面:充分挖掘太和名人、古迹、宗教、书画、诗词、戏曲、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把太和打造成皖北旅游目的地。逐步建成沙颍河湿地公园、徐氏宗祠暨杨虎城故居纪念广场、老食品厂展览中心、神父楼教堂建筑文化广场。

3.工艺美术方面:推进老城区"书画一条街"建设、西部新城"书画培训交易中心"建设。开发太和书画、剪纸、细阳刺绣、发艺、泥塑等文化艺术产品及衍生艺术品,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加强工艺产品设计和文化创意,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品。"十四五"期间至少培育2个工艺美术企业。

4.演艺娱乐方面:扶持歌舞娱乐、广告会展、文化传媒、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发展,"十四五"期间培育1-2个支柱企业。

(五)特色文化建设

1.文化品牌:打造太和书画、太和剪纸、细阳刺绣等文化品牌,办好每两年一届的"太和书画艺术节",不断扩张太和文化的影响力。有序推进诗书画艺术人才培养"万人计划"、"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继续办好"细阳周末百姓舞台"。倾力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2.文艺调演:办好每年一届的"全县文艺调演"、"广场舞大赛"、"青歌赛"、"唢呐大赛"等,推动我县艺术人才成长。

3.非遗展演:办好传统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七夕节及世界遗产日,组织开展全县非遗展演。

 旅游工作:

1.工作目标

到2025年,太和县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GDP的5.3%。利用前期资金积累,加大旅游投入,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已有项目,尝试发展新兴项目,在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泛旅游产业链;在巩固周边市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皖北其他城市旅游市场,将太和县城打造成皖北地区旅游名城,将太和县打造成皖北首选乡村休闲和养生度假综合旅游目的地。

2.重点推进项目

打造太和中药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廻龙湾建设、老粮仓改造、颍河艺术小镇、文旅小镇建设。开展好太和椿樱文化旅游周、樱花小镇特色文化旅游节、太和书画艺术节、端午节礼祭屈原等文化旅游活动。

体育工作:

1.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利用重大体育赛事、重大体育纪念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农村,加大活动宣传、科普宣传、赛事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知晓率,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切实提升全民健身意识和体育锻炼人口。

2.高度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以建立全县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为抓手,以培养和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为首要任务,进一步优化配置全县体育资源,尽快改变我县竞技体育人才匿乏的局面;树立"大教育,大体育"的观念,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加大对学校特色项目指导力度,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场地的作用,把运动项目办到学校,为我县体育发展提供稳固的人才支挥。

3.加强对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积极吸引专业体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体育骨干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机构为骨干,以单项体育协会为助手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

4.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城市,坚持以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地和健身设施为抓手,对新建小区住宅在审批土地与规划建设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预留出一定面积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和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在农村,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依托镇、村两级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运营、管护。

5.加强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突出体育健康主题、强化产业支撑带动,促进体育+文化+旅游+健康的深度融合;用足用活各级体育产业政策,发挥我县"医药高地"优势,做好"医养体"结合文章,促进体育产业增幅。

6.大力发展足球运动。在县域内建成1块11制足球场、18块非标准(5人制、七人制)足球场。与教育部门配合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重点抓好和推进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和提高,增加足球人口。全面发展群众足球,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部队和企业组建或联合组建各种形式的足球社团组织,积极推广5人制足球、7人制足球,逐步建立城乡联赛、企业联赛、校级联赛等多元竞赛体系。

7.加强足球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足球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人才的培训,壮大各级足球协会、俱乐部等组织的专业力量,提升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